沿著菊島旅行-澎湖自助旅行論壇

 
發表人 內容
查看: 765|引用: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澎湖花生在汶萊旅行 [複製鏈接]

Rank: 2Rank: 2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1-16 09:10:4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澎湖花生在汶萊旅行
作者: 歐銀釧 |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1月1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歐銀釧】
是否澎湖花生和汶萊橘子握了手,在學生心裡住了下來?於是,就像花生在土地裡悄悄繁洐,學生們找到祖先藏在教室裡的中文珍寶,開始以祖先的語言,記載了汶萊的故事。
兩幅汶萊的蠟筆畫遠渡重洋,飛越兩千四百公里,來到台灣。
畫裡,一位馬來人和華人拿著寫了唐詩「春曉」的字幅。一個女孩站在台上側著臉,聚精會神,看著身旁的短髮女人,雙手學著比畫。女孩的左手貼近髮梢,右手靠近臉,好像在跳舞。最前面是一排學生的背影。旁邊以粉紫、淺藍的顏色,畫了綴滿一朵朵淺黃色小花的窗簾。
這是汶萊那威中華學校學生的畫,作者名叫劉文勝,是個可愛的男孩,今年剛上小學六年級。他畫的是去年秋天我在該校上課的景象。他還在畫上寫了一段文字:這堂課最有趣的是老師幫學生戴上澎湖花生耳環。
去年秋天,我從澎湖帶了一箱花生到汶萊。花生先從澎湖搭飛機到台北,再從台北搭車到桃園,飛行經過香港,三小時之後抵達汶萊。
新採收的花生,煮熟曬乾,輕輕用拇指和食指壓一下花生殼,讓它開個小口,就可輕輕夾在耳朵上。童年時期,我在澎湖常玩著這個遊戲,孩童們比賽接力說故事,如果接不下去,花生耳環就會被對方摘下來。
花生原產於南美洲,耐旱,十五、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經由人們跨洋傳播,散居世界各地。花生輾轉來到澎湖時,喜歡陽光和海風,就安住下來。多年來,我教學生寫作,常帶著家鄉的花生同行,從花生耳環的遊戲開始,翻開童心的第一頁。
畫中的動人時光
汶萊位於婆羅洲西北岸,是一個緊鄰馬來西亞的國家。全國約有四十萬人口,華人約四萬五千人。在地圖上看汶萊,各有解釋,當地老師說,汶萊地圖像蝴蝶;學生告訴我,汶萊長得像大象,也有人說汶萊地圖有如人體的肺,是他的心肝寶貝。
時光凝結在畫裡。
那是2010年秋日上午,在汶萊那威中華學校的時光。
全班閱讀台灣少年繪本書《一隻青蛙跳進教室裡》。畫裡,青蛙張著大眼睛,望著課室裡的汶萊師生。一個名叫賓佳剛溫寶的女孩以畫筆讓去秋的時光停駐,栩栩如生的描繪了上課的景象。她還寫了一段文字:「老師!您會再來嗎?」
流動的光線停留在畫裡、在課室裡、在馬來人老師的長衫裡,在華人老師微捲的髮上。
仔細賞畫,好像聽見畫裡傳來學生朗讀唐詩的聲音。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那日,我解釋了這首孟浩然的詩,又教學生以手語比畫。一雙雙小手像寫書法般,在空氣中擺動,敘述著詩中的爛漫春光。春日美好,春夜入眠,詩人睡得香甜,直到小鳥啁啾才醒來,想到昨夜那陣輕風細雨,不知把花搖落了多少?
說自己的故事
讀了詩,我們也學習自己創作。像在其他華校一樣,即席編織故事。
故事蜿蜒曲折。每一天,我帶著花生,帶著前一天學生創作的情節,來到另一個學校,和學生一起接力寫作。汶萊有四個縣,八間華校散佈各地,花生在我的布提袋裡,隨著我來到各個課室。
根據民間傳說,汶萊最早的名稱是「BARUNAH」,意思是「這裡就是了」,這句話裡隱藏著汶萊國王的寶藏。經過千辛萬苦,尋寶者終於在月圓之夜,來到水村,吟唱李白的「靜夜思」,使用一把喜歡聽唐詩的鑰匙,打開藏寶之門。原來,那是一個時光書庫,裡面有著無數的書,國王的寶藏不是鑽石也不是石油,而是學生們最期待的好書。
故事歷經八間汶萊華校學生幾天的接力,終於創作完成。大家戴著花生耳環在教室裡慶祝。花生的香氣在教室裡流動,我們有如來到花生田裡,清風拂面,心中滿是故事想和大家說。
彷彿又見到那威學校裡,學生們靦腆的微笑。
賓佳剛溫寶,圓圓的臉像月亮,她喜歡搶答,答對時,笑起來像陽光一樣燦爛。劉文勝樂於幫助同學找答案,眼神裡有著慧黠的光采。
那威是個偏遠鄉鎮,天空蔚藍,林木茂盛。記得那天,我從馬來奕沿著海邊東行去上課。車子一路馳騁,海上吹來的微風跟隨著,到雙溪嶺離開高速公路之後,南下轉入熱帶樹林,繞過兩旁的茂密綠樹,彎過一叢綠又來到一個綠,轉彎又轉彎,林木直上雲霄,陽光在林間閃耀。大約一小時之後,抵達那威中華學校。
一百多年前,華人的祖先飄洋過海,來到汶萊,陸續在各地設立華校。1947年的那威小鎮對外交通非常不便,如果要到馬來奕河口的城裡,不但要步行一段路,還要坐半天船、搭一小段沒有車廂的運木小火車。
彼時,那威的第一間華校教室是簡陋的茅屋,而現在,那威學校已有磚屋建成的教室,校園裡滿是繽紛的花草。
穿過蝴蝶飛過的草地,進入教室。我們在課室裡讀唐詩,讀台灣「少年天人菊寫作班」的創作,然後,我們也學著敘述汶萊的故事。
這塊土地藏著祕密。
汶萊以前是英國保護國,英文和馬來文是主要的官方語言。百多年前,華人來到異國他鄉,除了謀生,最重要的就是想法子設華校,把珍寶藏在裡面。
傳說,面海的教室和面山的書屋裡,住著中文的精靈。
傳說,每當有學生讀詩,那些設在高腳屋或茅草屋的教室就會發光。
傳說,那些祖輩從故鄉帶出來的線裝書,是光的源頭。
汶萊教室有如藏著故事的寶盒。
文字裡的氣味
去年秋天至今,學生陸續寫信來。有學生頑皮的寫著:「我寄去的信裡,有橘子噢!」
橘子在那裡?我翻著信封,細看信的內內外外。小小的信封,那放得下一顆橘子?沒有橘子,可是,那信有淡淡的橘子香氣。
我低頭聞著那股香。
「橘子在那裡?」我去信詢問住在汶萊鄉間的少年。
「老師,橘子在我的文字裡。我的祖先以種橘子維生,我從小在橘子樹林裡成長,聞著橘子香,也嘗過不少橘子。我想我寫出來的字裡,一定有著橘子味道。不過,也可能有一點花生香,因為我上次戴了澎湖的花生耳環噢!」隔了一個月,學生回信。
看著少年用紙筆寫的信,筆畫間似乎真泛著橘子香。原來,那些中文字就是他們剛採摘的橘子。
是否澎湖花生和汶萊橘子握了手,在學生心裡住了下來?於是,就像花生在土地裡悄悄繁洐,學生們找到祖先藏在教室裡的中文珍寶,開始以祖先的語言,記載了汶萊的故事。
十一月,我要再帶花生去汶萊,再去聽他們說說帶著橘子香的故事。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版權聲明|聯絡一筆站長|網站服務|合作提案|關於沿著菊島旅行網站|網站成長史|

請尊重本站著作權規範,著作權保護說明;有任何意見歡迎寫信給一筆站長

copyright (c) 2011 沿著菊島旅行.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PT-design & K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