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市西文里,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一五六三年),就叫做「暗澳」,是澎湖有文獻根據的最古老地名之一,已有四百刀年歷史。

  「台灣通史─城池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俞大猷都督征海寇林道乾亂後駐偏師築城暗澳……」。

  俞大猷(一五○三~一五八○),晉江(今福州市)人,字志輔,號虛江,文武全才,四十二歲出任「守備」(類似現在中校指揮官),歷任「僉事」、「參將」、「署都」、「同知」、「總兵」、「都督」。一生轉戰南北,著有「正氣堂集」、「洗海近事」、「劍經」。「都督」,相當於「都監」,指揮監督一個地區的軍隊屯駐、兵甲、訓練、差役。

  「台灣通史─城池志」記載:「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俞大猷都督率領軍隊到澎湖征服海盜林道乾之亂後,軍隊暫時駐紮在築城暗澳……」

  明朝時代,西文里有「暗澳」、「隱澳」、「隱澳」三個不同的地名;清朝時代也有「案澳」、「安澳」、三個不同的地名。

  這六個地名的含意,可以解釋為「敵人看不到」、「安全」之意。因為,西文里距馬公港口約二公里,在古代,馬公港是敵軍、海盜常登陸的重要港口,因此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澎湖地方政府都設在西文里。

  如元朝的「巡檢司」、明朝的「安撫司」、清朝的「巡檢司」、「台灣澎湖海防分府(海防糧捕廳)」、「澎湖廳」、「文廳堂」等。

  「文廳堂」,是指清朝代的文官衙門,即「巡檢司」、「海防糧捕廳」、「澎湖廳」等;另一種解釋是,「文」是指「文石書院」(今孔廟),「廳」則指「澎湖廳」,「澳」是行政區域,明朝是指聚落,清朝是指類似現代的鄉公所所在地。

  自清朝晚期,經歷日據時代以至於現在,許多人仍叫西文里為「文澳」,是含有此地是「文化發達地區」之意,因為「文石書院」(清朝時代官民合辦的學校)及文官衙門,都設在這裡。

  清朝時代西文里的正名是「文澳社」,包括現在的東文里,早年的東文里又叫「小暗澳」、「暗澳底」,光復後兩里才分開,成為東文里及西文里。


資料來源:澎湖逍遙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