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採收作業過程人性化


  (記者宋國正報導)白沙北海姑婆嶼挽紫菜活動已有百年歷史,雖然至今仍保留著先人所留下的資產讓村人共享,但早年的聲勢、場面及刺激畫面已不復見,昨日村人說,改變採擷模式原因是保護年長者的安全。

  赤崁村廟龍德宮說,建港前的紫菜採拔活動,船隊必需配合潮汐出海,聲勢、場面相當浩大,通常在清晨出發,只要三十分鐘的航程就到姑婆嶼,船隊依序靠岸,人員登陸後集結於北岸,近千名的採集者擠在「採集發起線」後等號令,點然鞭炮後,整個採集活動掀起高潮,比較年輕的村民因體力佳飛快的搶佔山頭,而婦女們雖體力不如年輕小伙子,但也快馬加鞭的趕至紫菜區採拔,每個人各憑本事,徒手採擷,約二個小時後,炮聲再起時即是鳴金收兵的信號,大家即收拾行頭魚貫登船返回。

  村長說,傳統的採收公約,合理又公平,大家都沒有怨言,只有公信力。而留在島上的紫菜殘體,待春節過後,葉狀體長大,即會再進行第二輪採收,每年最多可採三次。

  另外年產量僅次於姑婆嶼的屈山嶼,因地勢低平又缺乏飲用淡水,紫菜盛產期不用僱工登島看守,僅在夜間由赤崁、鳥嶼兩村派船隻巡檢,直至民國七十一年後改由得標人負責。而聞名中外的姑婆嶼,早年產量約為一萬五千多斤左右,繁殖期間每年赤崁龍德宮皆會以僱工方式派人駐島看守,以防紫菜遭竊。

記者:宋國正報導 / 2007/12/18 10:00

資料來源:澎湖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