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2011-8-4最後登錄2018-6-29閱讀權限255積分1404精華0文章739
 
  
 | 
| 海鱺年產量剩1/10 學者提「分段養殖」 -字
 +字
 作者: 陳國維 | 教育廣播電台 – 2011年12月20日 下午7:34
 海鱺是澎湖最大宗的養殖魚類,過去的年產量可達5000噸到8000噸,但是年初的寒害,讓今年海鱺的產量瞬間只剩500噸,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提出「分段養殖法」,適時將海鱺往南遷或在冬季前銷售完畢,維持海鱺的產量和產值。
 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老師翁平勝指出,海鱺基本上屬於熱帶性的魚種,在臺灣最主要的繁殖基地在屏東,近幾年,經過無數次的世代交替後,再把魚苗拿到澎湖養,海鱺已適應不了低溫。
 他說,三年前,海鱺還可以忍受12度的低溫,今年到了14度就活不成,因此他們在年初寒害來臨時,輔導一家養殖場將海鱺往南移到水溫較溫暖的外海,結果有一半存活下來,比起沒有移動的養殖業者,損失9成5的海鱺,成效顯著。
 因此,翁平勝提出兩種「分段養殖法」,一種是業者買比較大型的魚苗,每年4月買1.5公斤重的魚來養,9月就達到上市的體型7、8公斤,接著開始賣,賣到年底也差不多賣完了;另一種是正常培育魚苗,但是每年到11月中就移到外海,避開低溫。
 翁平勝強調,海鱺的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都很高,過去,澎湖大約有40戶養海鱺,現在只剩5戶;另一方面,澎湖的內海和外海的溫度相差3到5度,內海即使沒有寒害也會損失3成的漁獲量,但是外海到了夏天吹南風或西南風,還會遇上颱風,浪高可達8到15米,魚類無法生存,因此分段養殖將是現階段養海鱺最理想的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