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人塚 七美人兮白璧姿 抱貞拒賊兮死隨之 英魂永寄孤芳樹 井上長春兮開滿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為防海上倭患,遷徒澎湖居民至福建漳泉等地之前,澎湖最南端的大嶼,曾遭到倭寇的侵襲,在那次浩劫中有七女子,不願受倭寇蹂躪,相偕投井殉節,今日七美島上的「七美人塚」。就是她們殉節葬身之處,為最早的明代古蹟。
民間傳說,在很久以前,七美漁民常見有七隻海鷗,在七美島上空飛翔。有一天,一位老婦人在海邊撿拾螺貝,坐下來休息時,忽然看到有七仙女臨空而舞,她趕快跪地叩敗,久久才見女駕雲而去。七美上空有七隻海鷗飛翔,有七仙女臨空而舞,以及七美人塚生長了七株常綠樹,在人們的意念中,那都是七烈女的化身,自古以來,貞節烈女是深受愛憐頌揚的。
七美原名大嶼,民國三十八年,易大嶼為七美,也是餵了傳揚七女子之貞節事蹟於後也。七美人塚位於七美鄉南港村,立有「七美人塚」及「七美人歌」二碑,塚上生長七棵常青樹,日人稱「一葉萩」學名「葉底珠」,葉翠枝嫩,春夏之交盛開白花,當地人稱為「香花樹」。
石碑之一「七美人塚」為日劇時代,民國十四民(大正乙丑)七月十五日,由當地保正鄭碾奉命建立,背面有碑文,敘述塚之由來,大意謂: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寇」襲來,燒殺掠奪,凌辱婦女,當時有姓氏不詳之女子,深知難免受辱,投井而死,以全貞節。鄉人掩井而葬,後來井上生長常綠樹七株,此樹有「正氣嚴性」,以至於今三百餘年之久……。
另一石碑刻有「七美人歌」,為何志浩將軍,由澎湖縣長李玉林陪同前往憑弔之後,立於民國四十二年。歌詞及敘文即為何志浩將軍所作,書則出於張默軍女士之手。
歌曰:七美人兮白璧姿、抱貞拒賊兮死隨之;英魂永寄孤芳樹、井上長春兮開滿枝。」以上二碑的記述七美人事蹟發生年代,均為明代嘉靖年間。澎湖縣文獻委員會委員陳知青認為,此事應發生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年,那曾倭寇襲大嶼,只是因為日本政府為了掩飾日本人的罪行,而將之改變「倭寇」成為「海寇」,於是「年代」也被改變了。
資料來源:澎湖時報[200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