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東村與池西村 在日治時期的名字為小池角,名字的由來便是因為於近海處有一個池塘,而人們居住在池塘的附近形成了一個聚落,故稱之為小池角。
池塘的位置所在地根據文獻與地方耆老的說明有兩說,一說的位置是位於現在的關帝廟廟前的戲臺後方的沿海區域。另一說的則是位於清心飲食店北方的凹地。
池東與池西的地名始於政府光復後,當時的門牌是地方耆老沿街掛掉號碼,門牌以小池角為稱。由於當時規劃失當,竟發現池東村與池西村都出現了"小池角一號"。
雖然行政劃分為兩個村子,然而生活形態兩個村子卻是緊密相連。池東國小的學區便是含跨兩區,兩個村子的主廟就是關帝廟。故此篇文章才將兩個村子結合一起說明。
池東村有許多當地人稱呼的地名,這些地名依照不同的特色或是原因而命名。
- 大菓葉:日治昭和三年(1928),開始由一艘[通行丸]號機動船開航往返西嶼馬公,每天往返四個班次。台灣光復後陸續有"共同號"、"千歲號"、"西基號"及軍差船"樂洋號"等加入運輸,最後以光武號為西嶼島離島交通化下終點。民國六十年澎湖跨海大橋通車後,交通地位便被陸上的交通所取代。現在則是在沿海有漁人設置箱網養殖。
- 學仔尾:位置就是在關帝廟左前方的地方,有一條突出的岩礁,由於有很多的壺穴,其中有一個壺穴的穴名為屎學窟,由於這一條岩礁是長條形,就像是陸地延伸出去的一條尾巴,後來就稱之為學仔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