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島文化新紀元 澎湖生博館 開館迎鄉親

  (記者顏博瑋報導)努力了十年,期盼了十年,「澎湖生活博物館」終於要開館迎鄉親了。

  4月3日,農曆二月十九日是「澎湖生活博物館」預定開館日,選擇這一天是呼應清明時節澎湖人慎終追遠的感念懷恩心情,希望與澎湖鄉親、返鄉祭祖掃墓的旅外遊子共同來歡慶這份屬於澎湖文化新紀元的喜悅。

  「澎湖生活博物館」係一座以「澎湖生活、文化、地方史及環境生態」為展示架構,以在地居民生活情感及文化認同為價值依歸的博物館,並以澎湖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等常民發展地方知識之深度詮釋為目標,期許該館可以成為一座專業化的縣級博物館,並為全縣博物館事業發展之核心館,傳承、活化、創新澎湖珍貴文化資產,達成「守護島嶼、胸懷海洋、看見『心』澎湖」之文化願景。

  「澎湖生活博物館」,一座民眾引頸企盼特屬澎湖風味與人文內容的博物館終於要開館營運了。回首十餘年來的篳路藍縷,從民國87年起的倡議,歷經90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江韶瑩教授研究團隊的先期調查研究規劃,確立設館位置坐落於「西文營區」,92年博物館建築物及展示規劃設計作業,94年博物館建築軟硬體實質建設之啟動,至98年底展示工程竣工,整體籌建工程可謂備極艱辛,從土地取得、經費爭取到人力投入等等,可說是一步一腳印深深的烙印,少少的承辦人力,不甚充裕的預算投入,終也完成基地面積5000餘平方公尺的土地整合,以及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總樓板面積8000餘平方公尺的建築物,這是澎湖人三點水精神-不怕困難,堅毅卓絕的充份展現,而這也就是「澎湖生活博物館」的設館精神,澎湖人的個性、內涵以及生活態度,在「澎湖生活博物館」中都將被展現。

  首先就建築設計理念而言,建築外觀意象的具體呈現,即是與大家分享一個屬於澎湖人立體的生活情境。其建築意涵如下:

  (一)「馬背」曲線的烙印留下來!

  「馬背」是澎湖合院典範的建築形式,她渾實堅毅立於澎湖風島貧瘠的土地上,上面承接天,承受天候變化的考驗,保護屋子裡澎湖的子孫,代代相傳,澎湖生活博物館把她的烙印留下來在入口的第一道牆上,永久留存。

  (二)「眾星」爬上馬背屋頂,太陽、月亮都上來!

  「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老人家常這麼說,澎湖海天遼闊,空氣清新,她的夜空是觀星最棒的地方,農忙漁閒之餘,澎湖人常在星空下聊天,然後睡著。所以要把「眾星」、太陽、月亮都請到入口第一道牆上的天空,讓「馬背」烙印的上方有象徵天上群星的光點,仔細一看,光點裏面還有一隻隻小海豚跳躍其中,是天空與海洋的對話。

  (三)澎湖生活博物館的屋頂形狀,象徵「飄揚的風」和「襲捲的浪」,表示澎湖人在極富挑戰性,甚至極惡劣的環境下,仍要而且必須能生存,讓生活綿延下去。就像「狂風駭浪」般飄揚襲捲的曲線,看來氣勢隆隆。而在它下方的整個生活博物館內載的澎湖生活展示也都正在內部安然的發生。在這種屋頂的環境之下,「馬背」屋宇的文化仍深烙人心,所有澎湖人生活的艱辛與歡樂都照常上演。並期望這一切能與在地及外地來的友人分享。

  (四)澎湖生活博物館外牆肌膚十足的澎湖味,採用澎湖地區的貝殼砂鑲上獨特的天人菊陶磚,當然(石老石古)石與岩武岩也都未缺席,澎湖自然環境肌理也妝點在建築上。

  (五)澎湖生活博物館與孔廟互為好鄰居,二者中間我們規劃一個開放庭園空間,可以讓民眾的活動互相交集並彼此延伸,同時傳承文石書院文風教育的使命。

  其次,就建築內部展示而言,一樓設有服務諮詢、笑臉牆、特展室等;二樓設有史前文化、海洋貿易、移民拓墾、民間信仰、農漁生活以及民間生活歌樂等;三樓設有澎湖聚落、澎湖厝、生命禮俗、厭勝物、教育文風、休閒娛樂等展示內容,並搭配環形劇場,將澎湖生活中最智慧、精華的內裡一一展現。 其展示內涵如下:

  (一)一樓:窺見澎湖生活的內心世界

  大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張張澎湖人的歡笑,讓人留下會心一笑,每個臉孔代表一份樂天知命的真性情,刻劃澎湖人的生活寫照。透過小小的窺孔,更可以看見澎湖人的內心世界。沿著手扶梯緩緩而上,昂首望著澎湖小雲雀展翅高飛的姿態,快節奏的半天鳥歌聲,彷彿置身草原,巧遇兒時的小玩伴。

  (二)二樓:海島的生成墾拓,發現澎湖生活萬象

  一樓銜接二樓,途中望向左側的玻璃牆,懷思鄰側的孔廟,曾是作育英才的書院。自二樓起,正式進入展示主要場域。穿越圓拱形的時光廊道,串連一段又一段的歷史軌跡,拼貼出澎湖的時代意義-史前的七美石器、將軍一號的水下發掘、明鄭時期的海洋貿易以及清朝時期的漢船貿易。循著木棧道的指引,一艘實體仿真的透西船(1:1比例,長約17公尺)正停靠港口,呈現早期碼頭生活情景。沿著透西船繼續前進,一幅幅先民險渡黑水溝的移民畫面,刻劃出與天搏命的拓墾精神。另有媽宮歲月、軍事生活,民間信仰、歲時祭儀、農漁生活以及傳統音樂等展示主題,結合生態情境及影音,使展示內容更加生活化,如廟埕的涼傘手、本縣彩繪師傅黃友謙老師的彩繪作品、澎湖蒙面、石滬模型、漁產加工等。所有展示更在澎湖居民的生活經驗參與下,使該展示內容更臻豐富、完善。

  (三)三樓:「家」和萬事興,澎湖厝生活禮

  經歷一場又一場生活實境洗禮之後,來到三樓,一面澎湖古早厝展板牆正呈現澎湖厝的萬種風情與生命禮俗。映入眼前,是備料、起厝等種種相關物件,一塊瓦、一塊磚,結合就地取材的石料,打造澎湖古早厝,述說一段又一段的生成記憶。古早厝象徵家族精神、生活表現與倫理秩序等意涵,一磚一瓦皆是先民多年奮鬥的心血。三棟建築模型,呈現澎湖居住建築的演進,傳統合院式住宅、水泥瓦房以及二樓三國民住宅等分期,了解生活機能與使用空間的變化。來到屋內,認識婚禮、出生禮等生命禮俗文化;體會公媽廳、灶腳等生活情境。接著,穿過三十分一比例的「花宅聚落」模型遠眺,看見澎湖整體聚落生活形式的流動,如聚落守護、醫療、教育、娛樂、美食等等。接續沿著年代發展,一道時代牆展現不同的歷史事件,每個年代所發生的事件,皆是澎湖生活的記憶,形塑澎湖生活的共同記憶體。

  「澎湖生活博物館」是屬於全體縣民的博物館,這裡裝載著屬於澎湖人在這塊島嶼生活的點點滴滴,也裝載著澎湖歷史文化的傳承,更裝載著澎湖人對於澎湖這塊島嶼的生活認同與未來想像。「澎湖生活博物館」要開館了,是澎湖文化一大文化盛事,4月3日上午10點將舉行開館典禮,歡迎鄉親友人大家一起來參加,共同見證澎湖文化新紀元的一刻。

  為了慶祝開館,開館典禮規劃了澎湖生活中重要信仰儀式「踏涼傘」與「獅陣」的表演,現場也會有「報馬仔」(破癖)穿梭期間,分送祝福給大家,當然澎湖慶典必有的「丟炸棗(蔴糬)」習俗將也將是典禮不可或缺的演出。另外為了增加大家參與鬧熱的氣氛,開館同時也配合舉辦「大船命名」及「澎湖生活博物館建築攝影」徵選活動,其中「大船命名」活動,只要入館參觀的民眾都可參加鎮館之寶「澎湖透西船」的命名活動,最終獲得確定命名者,將可獲得實體透西船製作顧問親自製作的精美透西船模型一艘,意義非凡,別錯過喔。其次,喜好攝影的民眾,也期盼您共同為「澎湖生活博物館」的開館典禮及澎湖味的建築留下歷史影像,熱情參與「澎湖生活博物館建築攝影」徵選活動,也一起分享「澎湖生活博物館」開館慶的喜悅。

  「澎湖生活博物館」,澎湖文化的里程碑,這個館是屬於大家的,一路走來一直有許多澎湖鄉親的勉勵陪伴,也一直有許多的文化友人的支持協力,值此開館之際,除了滿心感謝之外,也衷心邀請大家一起來鬧熱慶開館,繼續祝福「澎湖生活博物館」邁向長長久久的未來。

  4月3日上午10點,別忘了「澎湖生活博物館」與您的約定,記得來「撿炸棗(蔴糬)」喔!


記者:顏博瑋報導 / 2010/03/29 14:00:00

資料來源:澎湖時報